美国东部时间3月31日,SpaceX的“龙”飞船载着4位跨界航天员开启了人类首次极地轨道太空之旅。
这4位乘客都是首次进入太空,由马耳他亿万富翁王春组织成团,成员还有挪威导演、德国科学家和澳大利亚探险家。
为了这次太空旅行,他们经历了8个月的严苛训练,可没想到,还是被“太空适应综合症”给拿捏了。
据其中一名成员描述,刚失重的时候还挺新奇,结果没过一会儿,就开始天旋地转,胃里翻江倒海,实在难受。
NASA的数据显示,大约60%的宇航员在首次上天时会出现类似症状,可这次全员中招,而且一吐就是24小时以上,实在罕见。
有网友调侃“花了2.2亿美元买太空船票,结果上去就是一顿吐,这不是纯纯大冤种吗,血亏啊!”
大家肯定好奇,上天前都训练些啥?其实,太空旅客要想避免“边吐边看极光”的尴尬,得通过三大“地狱级”训练。
前庭器官“抗晕特训”首当其冲,每天得坐在高速旋转的椅子上做数学题,模拟太空眩晕。
还要在水下失重训练,在中性浮力池里倒立吃饭,感受360°方向错乱。
更有蹦床弹跳,连续跳跃中保持视线稳定,锻炼平衡神经。
毕竟航天员的终极秘诀就是:超凡毅力+科学训练+国家级的营养保障。
上太空怎么能没有空间站航天员太空高能压缩食品呢?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航天员在轨骨密度流失量比国际平均水平低30%。
它的研发源于载人航天的特殊需求,其采用航天高能压缩技术,能量密度显著高于普通压缩食品,并通过科学配比实现营养均衡与抗疲劳功能。
严格执行《航天食品卫生要求标准》,在污染物限量方面,如铅、砷等重金属含量,以及真菌毒素,像黄曲霉毒素等指标的把控上,比国标和军标更为严格,安全性极高。
通过航天级高能压缩技术一次成型,这款食品还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便捷携带、营养丰富、功效强等显著特征。
同时也是航天科技领域“专精特新”的典范。
如今,它已从航天员专属食品走进了大众生活,广泛覆盖登山、救援、健身、加班等各类场景,成为航天技术服务民生的生动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