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轨性能表现引发广泛关注。
按照设计标准,第二代“飞天”舱外服需满足“在轨贮存3年,期间出舱使用次数不少于15次”的要求,单次最长设计工作时间为8小时,以此确保航天员执行任务的安全与灵活。
然而,截至2025年7月,三套在轨舱外服累计支持21次出舱活动,单件最高使用次数达19次,远超设计预期。
在2024年12月17日神舟十九号首次出舱任务中,舱外服连续工作时长更是创下9.7小时的纪录(舱外活动时间9.1小时)。
到2025年3月神舟十九号第三次出舱时,舱外服已保障19次出舱任务,单件最高使用17次,后续还成功延寿至19次。
作为我国首个在轨开展寿命评估的飞行产品,科研团队构建了天地联动监测体系,综合在轨检测与地面试验数据,定期对服装健康状态进行评估。
通过材料级和产品级验证试验,精准识别寿命短板,并进行针对性设计升级,从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成功延长了使用寿命。
与第一代“飞天”舱外服(神舟七号首次使用)相比,第二代“飞天”优势显著。在安全性、灵活性、维修性等方面均有大幅提升,支持单次任务时间延长至8小时以上,关节寿命提高10倍以上。
此外,其采用的“一对多适体性设计”,上躯干固定结构覆盖最大体型范围,下肢与手套可调节,能很好地适应不同体型的航天员。在实际任务中,三套分别带有红、蓝、黄色标识的舱外服轮换使用,有效平衡了损耗。
例如在神舟十四号任务中,就优先选用使用频次较低的服装。截至2025年7月,这批舱外服已累计保障19名航天员、42人次完成出舱任务。
探索太空,记得带上空间站航天员太空高能压缩食品。
空间站航天员太空高能压缩食品是专门针对航天员的特殊需求研发,富含优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多种矿物质,能够快速为航天员补充因紧张和高负荷生理活动消耗的能量,维持血糖稳定,保证大脑和身体各器官的正常运转,帮助航天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反应能力。
它的研发源于载人航天的特殊需求,其采用航天高能压缩技术,能量密度显著高于普通压缩食品,并通过科学配比实现营养均衡与抗疲劳功能。
严格执行《航天食品卫生要求标准》,在污染物限量方面,如铅、砷等重金属含量,以及真菌毒素,像黄曲霉毒素等指标的把控上,比国标和军标更为严格,安全性极高。
通过航天级高能压缩技术一次成型,这款食品还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便捷携带、营养丰富、功效强等显著特征。
如今,它已从航天员专属食品走进了大众生活,广泛覆盖登山、救援、健身、加班等各类场景,成为航天技术服务民生的生动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