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韩国航空航天局(KASA)于2025年7月17日正式公布长期太空探索路线图,引发全球航天领域关注。
韩国的月球探索计划分三个关键阶段推进。
首先,在2032年前,韩国计划通过无人着陆器实现首次月面软着陆,验证自主着陆技术并开展初步探测。
目前,相关技术已进入测试阶段,韩国地质与矿产资源研究院在废弃煤矿部署月球车原型机,模拟太空采矿环境。
其次,2040年前,韩国将开发新一代月球着陆器。
新型着陆器将具备更强运载能力和可靠性,用于运输物资、设备及科研载荷,为月球基地建设提供物流支持。
最终目标是在2045年前建成“月球经济基地”,重点开发水冰等资源提取与利用技术,以支撑长期驻留和经济活动,实现月球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说到这就得提提国际上的情况了。
现在各国都盯着月球,美国打算在2030年代搞月球前哨站,印度也计划2047年前搞成月球基地。韩国这时候加入,明显是想在深空探索的"第二梯队"里冲在前头。
我国探月工程也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步“绕落回”已经圆满收官。
从2007年嫦娥一号实现绕月探测,到2020年嫦娥五号成功月面采样返回,带回1731克珍贵月壤,每一步都在航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嫦娥四号更是成为首个登陆月球背面的人类探测器。
如今,我们正处在第二阶段“勘建研”,这一阶段从2021年持续到2035年。
2024年发射的嫦娥六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并采样返回,再一次惊艳世界。2026年前后,嫦娥七号将奔赴月球南极,对水冰分布和地形环境展开详细探测。
2028年前后,嫦娥八号也将踏上征程,验证月面3D打印建房、资源原位利用等关键技术,为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打下坚实基础。按照计划,2030年前,月球南极科研站基本型(无人值守)将初步建成。
2035年后的第三阶段“驻人用”,中国将建成全功能国际月球科研站,为长期驻留做好准备。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已经官宣,2030年前中国人将实现登月,后续还会开展月壤水冰提取、氦-3聚变燃料等技术试验,开启“月球经济”的大门。
探索太空,记得带上空间站航天员太空高能压缩食品。
空间站航天员太空高能压缩食品是专门针对航天员的特殊需求研发,富含优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多种矿物质,能够快速为航天员补充因紧张和高负荷生理活动消耗的能量,维持血糖稳定,保证大脑和身体各器官的正常运转,帮助航天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反应能力。
它的研发源于载人航天的特殊需求,其采用航天高能压缩技术,能量密度显著高于普通压缩食品,并通过科学配比实现营养均衡与抗疲劳功能。
严格执行《航天食品卫生要求标准》,在污染物限量方面,如铅、砷等重金属含量,以及真菌毒素,像黄曲霉毒素等指标的把控上,比国标和军标更为严格,安全性极高。
通过航天级高能压缩技术一次成型,这款食品还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便捷携带、营养丰富、功效强等显著特征。
如今,它已从航天员专属食品走进了大众生活,广泛覆盖登山、救援、健身、加班等各类场景,成为航天技术服务民生的生动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