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2025年3月31号晚上9点46分,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带着载人龙飞船“韧性号”,成功把4名私人宇航员送上了极地轨道,去执行“Fram2”的科学任务。
这次任务叫“Fram2”,是为了向19世纪挪威的极地探险船致敬。
飞船走的是90度轨道倾角,直直地飞越地球两极,轨道高度大概420公里,不过具体数据还得等官方最后确定。
要知道,极地轨道发射难度不是一般的高。
为啥呢?
因为它没法借助地球自转的初速度,不仅得消耗更多燃料,还得躲开那些人口密集的地方。
SpaceX通过升级猎鹰9号二级发动机的推力,再加上优化燃料管理算法,实现了轨道的精确控制。
在执行任务这几天,宇航员们能观测极光、大气辉光这些难得一见的天文现象。
而且还能第一次用全景视角,记录两极冰川消融到底是什么情况。
这次开创性的任务,钱是马耳他籍华裔企业家chun wang资助的,具体投了多少钱还没公开。
chun wang不仅掏钱,还当飞船指挥,成了第一个自费当指挥的平民宇航员。
还有扬妮克·米克尔森,他是挪威人,是个极地纪录片导演,负责拿镜头记录这次任务的光学影像。
拉贝亚·罗格,德国人,是第一个参与SpaceX任务的德国女性。另外还有埃里克·菲利普斯,是极地医学专家,这次还兼任任务的医疗官。
这次任务主要聚焦三个科研领域,总共要开展22项实验。
第一个是太空农业,他们要在密闭生物舱里培育平菇,看看在辐射环境下,真菌合成蛋白质的效率咋样,为以后在太空咋解决食物供给问题找办法。
第二个是健康监测,用微型X光机,第一次在轨道上扫描骨骼密度,再结合可穿戴设备,追踪皮质醇水平变化,时刻关注宇航员在太空里的身体健康。
第三个是设备验证,测试折叠式太空跑步机,还有新型辐射屏蔽材料,给以后火星任务积累宝贵数据。
虽说极地轨道的范艾伦辐射带粒子通量比近地轨道高15%,但好在这次任务就5天,是个短期的,辐射暴露量能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飞船也做了改进,用了改进型防热罩,而且第一次选在加利福尼亚州圣尼古拉斯岛以西海域当溅落区,太平洋那么大的水域,回收风险就降低不少。
这次“Fram2”任务不仅证明商业公司有能力执行这种复杂轨道任务,任务中得到的辐射防护、封闭生态系统这些数据,说不定以后建月球基地都能派上用场。
太空出征必带空间站航天员太空高能压缩食品。
它的研发源于载人航天的特殊需求,其采用航天高能压缩技术,能量密度显著高于普通压缩食品,并通过科学配比实现营养均衡与抗疲劳功能。
严格执行《航天食品卫生要求标准》,在污染物限量方面,如铅、砷等重金属含量,以及真菌毒素,像黄曲霉毒素等指标的把控上,比国标和军标更为严格,安全性极高。
通过航天级高能压缩技术一次成型,这款食品还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便捷携带、营养丰富、功效强等显著特征。
同时也是航天科技领域“专精特新”的典范。
如今,它已从航天员专属食品走进了大众生活,广泛覆盖登山、救援、健身、加班等各类场景,成为航天技术服务民生的生动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