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和空间站的建成,航天员在太空“出差”的时间也慢慢变长,时间一般在4个月到6个月之间,才会“交班”返回地面休整。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航天员是如何生活的?空间站能晒到太阳吗?航天员需不需要晒太阳来增强体质促进骨代谢和维生素D3的合成?
下面我们就一步一步来分析这些疑问,想必你会对航天员在空间站的生活有个基本的了解。
对于生活在地面上的我们来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已经从人类诞生之初延续到了今天,日出就是新的一天开始,日落则象征一天的结束。
我国空间站所处的位置离地面大约有400公里的高度,每90分钟就能绕地球一圈,这也就意味着每90分钟就能看到一次日出,一天要看16次。
在这样的频率下,航天员想要实现晒太阳自由是不太现实的,可能刚找到一个舒适的角度来沐浴阳光,没多久就消失了。
而且航天员在时间上也比较紧张,他们没有时间专门去晒太阳,除了要定时检查空间站的各种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还有大量的科学实验要进行,甚至有时候还要进行太空授课,他们在空间站的工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辛苦。
比如神十六航天员桂海潮,除了要工作外,还要抽空催促地面上的学生交论文,他不但是一位优秀的航天员,更是一名合格的老师。
在太空出差已经如此辛苦了,那么航天员更应该注重身体健康,在缺少阳光的空间站里,他们又是如何不需要阳光来促进钙吸收、增强免疫力、促进骨代谢,预防骨质疏松的呢?
我们都知道,科研人员在地面进行密闭实验时,都会在里面安装一种模拟太阳光、拥有特定波长的照射灯,保证自己在长时间密闭空间中依然能“晒太阳”。
那么,请大胆猜测一下,空间站中也会使用这种方法来弥补“晒太阳”的功效吗?
答案是肯定的,空间站也属于密闭空间,只是飞在天上罢了。
当然,航天员光靠这种方式来保证身体骨代谢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太空中的环境与地面大为不同。
在太空中,航天员受到地球的引力非常小,这也意味着航天员失去了引力的保护,在这样的环境中,航天员的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比如骨流失、身体水分上行,下肢肌肉萎缩等情况。
这时候只靠光照是不能起到增强体质的效果的,所以要配合特定的食物来补充,这种食物就是航天员太空方便餐,也叫航天员能量餐。
太空方便餐除了给航天员补充体能之外,还能为航天员提供丰富的钙元素和其它微量元素,是航天员和空间站专用的食品。
如此“晒太阳”和航天员能量餐相互配合,才能使航天员的骨代谢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保障航天员的身体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空间站上一天要经历16次日升日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航天员要遵循这个规律来作息,他们还是按照北京时间来作息的,通过控制空间站里的灯光来模拟地面上的情况,达到正常作息的目的。
我国的航天事业是从1956年2月开始的,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1956年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了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但是关于航天食品的研制却是从1968年开始的。
当时像美苏等国已经将航天员送上了太空,甚至开始抢登月球甚至火星,而我们却仅仅只能制造卫星。
对于航天食品方面更是没有任何基础和研究资料可以参考,可以说我们的航天科研人员是在创造,在西方对我们进行航天技术封锁的荆棘中闯出一条路来。
航天员能量餐第一次公开亮相是在2003年,那一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进入了太空,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也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迈入了载人航天时代。
那日正值中秋佳节,科研人员将航天员能量餐做成了月饼的样子,杨利伟在全国人民的注视下吃下了那块具有特殊意义的月饼,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载人航天到今年已经整整20年了,航天员能量餐作为火箭上的“常客”,可以说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全过程。
以后,航天员能量餐也将继续陪着航天员征战太空、踏上月球、征服火星,直到更为遥远的星空深处。
相较于十年之前,航天员的一切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已经没有那么神秘了。
很多航天“黑科技”不断被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就连航天员的食品,也慢慢走向全民化。
“安全”是航天员食品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由此诞生了我国除国家食品标准和军用食品标准之外的第三个食品安全标准“航天员食品标准”,也是食品标准最高的。
这也是航天员能量餐得以推向市场的前提,毕竟“安全”这个词对于当今社会很多食品来说都稀缺的属性,各种食品添加剂已经让消费者焦头烂额,每天都在忙着看各种配料表。
在航天员能量餐之中,没有多余的那些添加剂,更没有黄曲霉素和反式脂肪酸这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普通食品在研发技术上肯定是和航天食品没法比的,这也是航天员能量餐最大的优势。